[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8)03-0082-03
[基金项目] 云南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QN2016007),云南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2016ZDX197)。
[作者介绍] 普荣(1984 ― ),彝族,云南南华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国际旅游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地区经济与旅游。
旅游精确扶贫作为以旅游产业引领,和带动地区经济进步和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一个新的扶贫开发模式,在目前旅游业相对发达和落后群体较为集中区域域具备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滇西北区域为例,深入研究旅游精确扶贫模式。
1、旅游精确扶贫的现实基础
1. 地域性特点明显。滇西北区域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位的交汇处,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高寒为一体的贫困区域,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进步紧急滞后,是云南乃至全国经济社会进步相对较差区域。但同时,滇西北区域又是全国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分布着三项世界遗产。这类资源为该区域拓展旅游扶贫提供了较好的进步根基。
2. 致贫缘由多元化。其一,地缘性贫困。滇西北区域地处青藏高原南端,地势高低起伏,平均海拔2600千米,土地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耕地水平较差,耕作方法落后。交通设施极其落后,加上地处偏僻边疆区域,在生产和流通上很难形成肯定的市场规模,封闭的自给自足状况在农村常见风靡,致使了整个地区的积贫积弱。同时因为该地区还是限制、禁止开发区,少数民族聚集区、边境区域和生态敏锐种类区,多种地区种类高度叠加,使得贫困的复杂性更加突出。其二,结构性贫困。多维致贫是滇西北区域结构性贫困的主要特点。致贫缘由遭到教育水平低下、健康缺点问题、劳动力不足、人口生育过多等多重原因影响,“五保户”、“孤寡妇幼”、“光棍汉”等比率偏高,贫困村“空心化”紧急,养老问题突出。
2、旅游精确扶贫推行对策建议
(一)提高贫困地区的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是现代旅游业进步中的要紧一环,是地区旅游成熟度的要紧衡量指标。应加快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建设,以旅游交通建设为依托,推进各乡村道路的新建和硬化提高,大力推进村村通工程,健全城乡公交系统和产品流通系统建设,确保农村土特商品和物资迅速流入城市;以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为依托加快农村信息化进步,塑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畅通农村人力资源供给和城市职位需要信息对接;以旅游公共环境服务改造为契机,提高农村卫生改造工程,规范垃圾处置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行乡村污水排放网管改造和厕所改造工程,为漂亮乡村建设打牢根基;以旅游公共安全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基础卫生事业提高,推进危房改造和全方位树立安全生产意识。进一步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强化转移支付均等化功能,平衡财力差距,革新财政投入方法,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公共服务投入的多样化。
(二)多层次开发贫困地区旅游产业链
可依托贫困地区旅游农副商品和特点手工艺商品的开发和销售,根据“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农户参与、联动运作、收益共享”的运作模式,将贫困帮扶群体融入旅游进步,将过去简单的物资发放转变为农户全方位参与旅游产业链的很多环节,作为旅游产业链中提供原材料商品和劳动力的上游农户,还可以借助政府政策支持,将自己拥有些土地等资源进行流转,在获得薪金的同时可以带来土地租金、股金等其他收入,通过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旅游产业和有关其他行业的多元化融合,让贫困群体从不一样的地区和角度全方位参与旅游进步,由从事较低附加值的农业转变为从事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同时,政府应按期组织技能培训和职位学习,在不断提高农户自我进步能力的同时,也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最后达成了企业和农户的共赢进步。
除此之外,大力进步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借助大产业、大环境、大市场形成来促进旅游扶贫项目的壮大进步,从地区旅游进步规划出发,重视对贫困区域优势旅游资源的挖掘,特别看重对生态、观光和休闲养身资源的开发,通过品牌化和市场化推广,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和游客。政府要重视旅游精确扶贫为主旨的旅游产业链的培育,依据地区实质,打造贫困人口群体直接和间接参与旅游的方法,在有旅游资源依托的?^域,全方位引导贫困群体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在现有旅游产业链很难触及的地区,充分调动当地资源,以旅游需要为龙头培育有关产业(养殖业、种植业和手工艺品加工业等),通过旅游企业的订单化运作,优化旅游商品类型的供给调整,让更多的贫困群体在不一样的旅游链中全方位参与旅游进步,获得旅游进步便宜。
(三)推进旅游城镇化和搬迁扶贫双向治理
结合地区实质,因势利导、彰显特点,坚持内涵进步与外力辅助相结合,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和地区比较优势,通过产业融合和品牌国际化培育壮大产业规模,通过旅游引领城镇化进步,推进人口、产业、资源在地区内的合理布局和适度聚集,形成以旅游产业兴城,以城聚产,因地制宜地进步特点旅游小镇,旅游民族村寨,通过农村贫困人口合理有序地流向城镇,城镇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点向农村转移的双向互动流通形式,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进步新范式。
对于交通建设困难程度大、本钱高、地区生态环境很难支撑贫困群体脱贫与进步的地区,可推行扶贫搬迁,将贫困群体转移至资源环境承载基础相对较好的村镇和县城,做好贫困群体的就业培训和安置,让贫困群体找到存活进步的空间。 (四)募集旅游扶贫基金,拓展爱心扶贫旅游
政府应该为旅游精确扶贫的推行打造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环境,对精确扶贫推进具备好促进用途的项目给于扶持和资金补贴,在转移支付中重视资金的管理与整理,通过多方途径和筹资平台筹备旅游扶贫专项基金,引入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投资。
除此之外,借助多种媒体方法的宣传和报道,介绍贫困区域的主要景点、风物和文化、土特产等,主张游客在同等条件下尽量选择前往定点贫困地区拓展爱心旅游,将观光旅游和体验旅游结合起来,深入贫困户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方法,将贫困村寨的旅游特产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法推广给买家,向游客宣扬每一份旅游商品的购买和每一次前往贫困区域的旅游都是在为当地百姓的脱贫致富奉献力量的理念。同时,各地可依据地区特点形成自己村寨的品牌特点和商品优势,杜绝商品趋同。依托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扩大贫困区域旅游业的受益面积,让贫困群体从旅游进步中获得最大回报。
3、旅游精确扶贫绩效考核评价
(一)考核办法与内容
旅游精确扶贫宜通过坚持短期考核与长期考核相结合,宏观考核和微观考核相渗透,综合运用调查访谈、数据采集、专家评价等多元评价相结合,打造科学的考核体系。
旅游精确扶贫在考核中除去重视对客观指标数据“硬指标”的监测试打分析的同时,还要重视采集和获得贫困群体对旅游扶贫认可度、认同度的“软指标”反馈,让贫困群体在扶贫开发中有“发言权”,防止“被脱贫”和“数字脱贫”等不符合精确扶贫实质的现象发生。从全方位进步和综合评价的视角出发,形成经济进步绩效考核、社会进步绩效考核和生态绩效考核三大考核框架,细化考核指标,打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进行科学评价。
(二)考核评估分类
依据旅游扶贫推进的不同阶段特点和需要,建议拓展如下几个种类的评估:一是旅游扶贫政策需要评估,评估旅游扶贫进步需要的政策支持和政策依据;二是旅游政策实行评估,知道各级部门和机构在旅游扶贫推进中的政策实行力;三是旅游项目进展评估,全方位知道旅游项目的推进状况;四是旅游政策成效评估,总结评估旅游扶贫开发的最后成效影响。
(三)考核结果运用反馈
旅游精确扶贫方案作为国家精确扶贫策略下的一种要紧扶贫模式,其推行和推进具备较强的地区属性,旅游精确扶贫绩效评价考核在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要紧依据的同时,也要将它作为扶贫资金在各区县和乡镇配置的要紧依据,对于旅游扶贫开发推进较好的区域进行资金的倾斜和奖励,对于参与旅游扶贫开发表现突出的企业,要通过税收打折、政府扶持、贷款支持等举措提高勉励机制,在全行业树立旅游精确扶贫的广泛参与理念。依据考核评估结果,在拓展奖惩勉励的同时,更要紧的是对考核结果的反馈运用,总结发现现有旅游扶贫开发政策的利弊,推行中的困难,形成适当的改进手段和策略,拟定改进计划,明确改进目的。